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党建专栏 > 实践活动

高大上小组采访稿

时间:2014-05-08 16:20:38  来源:  作者:帅宏斌 赖玮 吴冬雪  

 采访对象介绍:周志生,男,生于1939年。18岁时参加工作,刚开始工作时任俄语教师,先后任教于柳州三中,柳州二中,于1964年调到柳州市第九中学任生物教师,成为柳州九中的第一批教师,199960岁时在柳州九中光荣退休,是柳州九中的元老级人物。

P1010437.JPG

一、1964年建校时学校的条件如何?

1964年柳州市柳北片的没有初中,柳州市第九中学与1964年初筹建,当年9月招生。当时所划定的学区南至黄村、锌品厂,北到柳钢及郊区公社一带。因此,学生主要来自附近工厂和市郊的农民公社。第一届共招6个班,学生约300人。

建校之初,一个班配三名老师,全校教职工为30人左右。一半是从各个学校调来的,一半是大学毕业生,师资力量较强。由于条件有限,91开学报到后,由于教学楼仍在施工,学生只能回家自学,待9月底基本的教学设施等完工后才返校上课。当时的教学楼只有一栋,总共12间教室,6间用作教室上课,其余用做宿舍。总而言之,虽然条件艰苦,但学校尽最大努力保证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的开展。

 

二、当时的学生面貌怎样?师生关系如何?

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,由于兄弟姐妹较多,生活比较困难,十多元的学费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。学校能为困难的学生申请到奖学金,让大家不再为学费发愁。由于小升初经过层层选拔,生源素质较好,学生的组织能力、动手能力很强,大家团结友爱、积极向上,师生关系也十分和谐。在那一个年代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习机会都是来之不易的,因此人人都十分珍惜。在教辅资料匮乏的条件下,能够勤学好问,刻苦钻研,认真听好每一节课,完成每一项作业。晚修时间,校舍灯火通明。虽然学校没有对走读的学生做硬性的要求,但外宿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觉回校看书自习,学习氛围很浓。

 

三、工作之余的时间您如何安排?

由于条件的限制,在物质匮乏的时代,大多数老师都秉承着“以校为家”的工作理念,下午放学后和学生一起打球、劳动,晚饭后除了轮值晚修的老师,其他的老师也都回到学校,在办公室里备课、批改作业、解答学生提问。大家对工作的热情很高,责任感很强。至于周日的休息时间除了下棋、逛街之外,最期待的就是去看一场露天电影。

 

四、您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走向工作岗位?

在那个年代,人们的思想普遍都比较纯粹,讲究的是无私奉献,“一切服从组织安排”。对于组织的调配,从没想过推辞,“哪里需要我,我就到哪里去”。来到了九中,交了五六年的俄语,后来取消俄语学科后转教了动植物学。工作期间一直都在做班主任,那时候的班主任是没有额外补贴的,但是却是人人争着做。因为对于一名教师来说,班主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,是工作能力的象征和肯定,是能独当一面的能手。建校之初,教师的待遇较好,每月五六十的稳定收入是比较可观的,可以保证日常生活支出。因此大家都比较满足,工作也十分投入,任劳任怨。

 

五、学校的录取、升学情况怎样?

小升初的考试分为十个等级,学校首届录取为戊等,65年后为了给人民公社培养人才,录取降至己等甚至丁等。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,我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于1969年毕业,之后的升学率基本达到50%60%

 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 
推荐资讯
技能逐梦展风采,砥砺成长露芳华 ——热烈祝贺我校教师在2022年柳州市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取得佳绩
技能逐梦展风采,砥砺
发扬民主,推荐参加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
发扬民主,推荐参加党
动起来,来一场有趣的投篮比赛
动起来,来一场有趣的
司仪员面试剪影
司仪员面试剪影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